校训:胸怀天下,追求卓越!
400-678-5112
025-85371530

南京市

热门城市
南京市
苏州市
杭州市
南通市
城市选择
  1. 省考
  2. 国考
  3. 事业单位
  4. 烟草
  5. 公安联考
  6. 名校优选生
  7. 多省联考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题指点——巧用指代词

341人浏览

 

在国省考行测考试中,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一个重头戏,也是一部分学生的做题难点。然而,做片段阅读的题目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必须充分分析文段,准确还原作者意图,从而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而作者的观点在文段表述过程中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指代词”。在本文旨在通过讲解怎样巧用文段中的指代词,提高考生对文段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片段阅读的正确率。以下通过两道例题来具体讲解。

【例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过去经历过一个否定的过程,将其置于流行文化的反面,但从来没有“无根”的流行文化。所谓流行文化,也不过是在对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扬弃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特别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需要厘清的一点是,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立足这一点,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之与流行文化元素和新技术相嫁接,就成为当下发展、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流行文化要植根于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

C.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辅相成

D.新技术模糊了传统与流行的界限

【参考解析】答案:B。文段首先反驳了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对立的观点,指出流行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然后指出传统文化遭遇的危机,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最后给出了解决对策,即应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之与流行文化元素和新技术相嫁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分析可知,尾句对策为文段论述的重点B项与之对应,当选。A项,文段论述的重点为传统文化,而非流行文化,排除。C项,“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辅相成”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未提到“文化”这一关键词,排除。故本题选B。

【例2】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近现代对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B.当代教育应关注中华文化因

C.中华文化应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D.文化交流中应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参考解析】C。文段首先指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在文化认识上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在教育中应发挥主体作用。C项表述与此相符。A、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关键词;B项未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故本题选C。

通过这两道题,公考资讯网相信考生们已经感受到了指代词在片段阅读中的作用,其实在很多试题中,都会通过指代词把重点引出来,“指代词”起着总结前文的作用,所以当看到“指代词”时,后文的观点通常就是对全文的总结,而这个总结也就是作者观点所在。当然,除了“这”这个指代词之外,常见的指代词还有“那、其、该、它……”看到这些指代词的时候考生们就可以快速锁定重点的位置,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我们

中政公考

立即关注
  1. 10万+

    阅读量

  2. 10W+

    粉丝

  3. 100000+

    点赞数